《爆裂鼓手》天赋和努力的短文
悲观者:世上那么多人,追逐竞争的那么多人,不同的机会呈现给那么多人,做不到是合理正常的。
当我设身处地站在Andrew的位置,机会,你想证明给世界自己的癫狂。你得孤独,得告别一切,得告别有点喜欢的女生,得付出血汗为之追逐。可是如果是我,我一定常常退却。
每个人都会重复无数的纠结,在追寻的时候退却无数次。这个时候,结果就十分重要。每个人都这样说:当你做到它,当你成了过来人,你就会豁然开朗,你就会越来越好。
于是找不到永恒的安逸,人常常也被囚禁在自我的痛苦里。
弗莱彻和安德鲁,关系不和谐,老师在整学生,老师在调教学生,老师为的不是他最终的出息,老师为的就是这样癫狂的状态。永恒癫狂,直至死亡,像他挖掘出的那个最终自杀的林肯乐团的学生。学生要的是the one。我开始佩服,想要the one 的人,不会考虑自己为什么要the one,不会说I dont know(虽然大部分人像那个女孩,我也是),只会无尽地突破自己的limitation,直至自己make it,就算学生中途像是幡然悔悟过着吃pizza的平常人生活,他像是忘记自己在分手时的野心勃勃说出的“I want to be a great”,他像是接受了老师说的“世上害人的两个单词就是good job“,他义无反顾上台,紧张看起来不算的什么,恐慌恐慌以及他克服了然后任性地带领着乐团,开始了一段solo,才是真正的癫狂。
这种勇气就像埋在身体里随时发芽的种子。猝不及防长成撼动着的大树,狂风暴雨里找到自我,在密集的鼓点里沉醉,在想成为最好的愿望里升华。我不知道什么是这部电影的the end。
看完之后看了一眼电影简介,说是老师决心想把学生打回尘埃。我惊讶。我私心以为,老师的善意是有的。一开始他在走廊上表露的善意,我就在暗讽学生的天真,直到他丢向椅子。但是最后上舞台,他表现的`善意,我居然以为是真的。好吧,直至现在我才醒悟。师生关系处在这样的扭曲里。从刚看完影片的别扭到现在别扭完了我开始舒畅和激动。
过错,痛苦,失望,怨恨,这些只有自己来解决。
行尸走肉的生活中没有积极主动。很多事情得过且过放纵麻痹。要做到最好的那种信念也已经消磨殆尽。
也许我已经忘了锦上添花。也许我应该丢弃。应该从心里觉得他并不是孤注一掷破釜沉舟,而是他从内心里渴望这种。他追求的是音乐吗?是荣耀吗?是弗莱彻的目光吗?突破还要有如何的极限和形式呢?到底要到一个如何的程度呢?
突然想到两年前的寒假。
那个时候你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无知和痛苦呢?被人训,被人骂,知道最后登台背诵你依旧吃力,直到你哭出声来。
有过那段颠覆,你才选择销声匿迹,选择在世间里麻痹,找不回你的自信,找不回你的不顾一切。
直到现在充满怀疑。考试不利,学习停滞,专业像是敷衍在自欺欺人。充满矛盾,但是却无动力。
安德鲁他有过一刻的放弃吗?安德鲁他不只是宣告,他还在努力,鼓上都是他的血,他一直在做自己的极致。
而我,只是退缩。good job就是害人的东西,我承认。只是,不敢突破。惧怕。
想到班上那个姑娘。世上人对她的不理解真的如此世俗,就连我的评判也是如此无奈:厉害的人的圈子,我们看不惯,那是因为我们不在,而她在。但是我从没想过,要如何做到,所以我无奈。
安德鲁和她,都在尽力地知道什么是the great,自己为什么要做到。而像妮可这个女孩儿的人,世上太多太多。我太渺小。
突然感觉身上一股怨气,想做到最好最好。可是带着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的迷茫。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。或者知道了却无法全心全意奋不顾身地争取,这才是悲剧了。心情澎湃,带着点麻木似的不安。我缺的就是奋不顾身。
我喜欢这个电影,即使它的ending留白,即使他的结果不能活到90但却灿烂一时年少成名。
庸人就要开始偷换概念,开始寻求自我安慰:成功没有定义,人有无数选择的岔路。但是有了目标之后,我觉得这样就是极度不负责任了。羞愧。
“你开始还能笑出来,因为你还不知道前面等着的是什么。你不知道要多少努力才可以真的够上那个one of the greatest,你不知道要多少痛苦 - 对于梦想来说又怎么能算是痛苦呢 - 才能被证明其实自己并不够好,其实谁都可以替代自己,或者其实是因为自己还努力不够。而这个梦想,又哪里是可以随便扔掉的,在未尝尽完全的失败或者完全的成功之前,他还很有余地。”
文档为doc格式